编者按
多年来,河北省科协持续规划并实施了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五项学科竞赛等一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项目。这些赛事已不仅止步于选拔优秀人才,更逐步成为塑造未来科技领军者的重要摇篮,成为探索科创人才培养规律、反思教育本质的重要实践。
今年以来,我们启动了对五学科奥赛往届获奖选手的追踪工作,旨在将关注的视线延伸至赛场之外,以更长周期、更广维度的发展视角,回望、记录并解读这一群体的成长路径。他们的经历,既是对个体奋斗的鲜活写照,也是政策引领与时代机遇交织共构的生动见证。

202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典礼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人物简介:韩皓潭,第33届、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一等奖,高中就读于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大学期间,曾获清华大学物理系叶企孙奖学金、清华学堂“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蒋南翔奖学金”、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22年获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以博士研究生兼研究助理身份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纳米显微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低维量子材料的微观物性研究。
初探与抉择:遇见物理,选择物理
早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刚来到石家庄二中的时候,学校为我们组织了学科竞赛体验课,这些课程讲授的知识引起了我极大的热情。在最初的半年里,我曾尝试同时学习物理和化学竞赛,但后来发现精力有限,便选择了物理竞赛学下去。早期的竞赛学习过程并不顺利,由于高一课程任务繁重,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竞赛练习题,这也导致自己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模拟试题时束手无策,赶赴全国各地听知名教师的竞赛培训时更是一头雾水。记得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我最艰难时曾产生放弃竞赛的念头。
幸运的是,我在第一次复赛中获得了省级一等奖,这使我重新燃起了学下去的斗志。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很少再去教室里上课,几乎全身心投入到竞赛学习当中,也正是在这一年里,我发现了自己对于物理学的兴趣。为了对将来可能有机会参加的更高层次的竞赛做准备,我在平时刷题备考之余,还学习了许多大学物理知识,比如物理专业学生熟知的“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我为物理学优美的理论框架和对于实验现象强大的解释力而感到震撼,并萌生出未来继续深入攻读物理学专业的念头。
深耕与淬炼:在挑战中锚定初心
高二的一年对于我来说是一场艰苦的鏖战,尽管有令人着迷的物理知识为伴,备考的压力毕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我们当时一批停课的竞赛生而言,最后的那场复赛,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高考,某种意义上也是“一考定终身”的关键战。在临近考试的几个月,我在竞赛教练的建议下停止了对于更深奥的物理知识的涉猎,转而花费更多时间做题备考。这一转变对于我来说是艰难的,但同时也是必要的。高强度的训练充实了我的“作战经验”,一次又一次模拟考试的优秀成绩也巩固了我的信心。高三前的暑假,尽管复赛考试在即,我已然能够做到心态平和了。
正如每个人的生活通常曲折多舛,我的竞赛旅程也没有做到一帆风顺。2017年9月,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出现了若干风格独特的题目,令我措手不及,尽管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最终却还是以几分之差无缘省队,铩羽而归。当时很多人安慰我:“能拿到一等奖已经很不错了!”但只有我心里清楚,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落差。我花费了很久时间平复自己的情绪,并最终在夜以继日的思考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不期而至的失败,还是苦难结成的硕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不幸中的万幸,我在清华大学物理竞赛夏令营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考的压力也就小了很多。在高三的一年里,我在和其他同学一起备考、完成课内作业的同时,也会花一些课余时间来继续自己“未竟的梦想”。我读了许多大学数学和物理教材,遨游在知识瀚海中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竞赛失利给我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我也渐渐意识到,两年时间的竞赛训练让我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纵使比别人少学了一年的课内知识,我还是能够很快地将它们重新拾起来,并且不需要通过“题海战术”训练便可举一反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最终取得了699分的高考成绩,这对于一年前刚刚在复赛中折戟的我自己来说,恐怕都是难以想象的。
收获与沉淀:梦想起航

2022年清华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毕业典礼作为物理学堂班代表发言
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我便真正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无数个日夜里,我泡在图书馆中求索新知,在操场跑道上思考问题,在实验室中期待下一个数据点在屏幕上出现。我经历了许多欢喜,也经历了许多沮丧,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到今天,物理仍陪伴着我,我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值得的。
有许多人曾问我高中阶段的竞赛历程对于后来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想这种影响大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科竞赛给予了我一次探索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宝贵机会,倘若没有接触物理竞赛,我很有可能就不会选择物理专业;第二,竞赛经历有效地训练了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竞赛的学习不像高考那样,每一门科目、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相反,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直至攻克难题,这种技能在大学及之后的研学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第三,竞赛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正如奥林匹克精神所强调的“更高、更快、更强”那样,竞赛中无止境的挑战和磨砺使人更加勇敢、坚毅,这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寄语青少年:
距离我高中毕业已过去七年,但想起还在读高中的学弟学妹们的时候,也就倏然间念起了曾经拼搏的自己。但愿你们——无论是否喜欢物理、无论是否选择竞赛——都能够做到这三点:1. 永远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挑战,因为你们还处在最有把握相信自己的年龄;2. 凡事独立思考,感到困惑时再求助于老师和家长,不要一味只做“听话的乖孩子”;3. 永远低调谦逊,永远保持饥渴,广泛涉猎,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

赴英国访问期间在剑桥大学物理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留念照

在清华大学拍摄微电影
文章主题词:
学科竞赛
获奖者追踪
韩皓潭
热爱
坚持
成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