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铁道大学
参观研学路线A:铁路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普及星火馆(20分钟)——轨道科技星火馆(20分钟)——文物探秘星火馆(20分钟)——人工智能与电磁奥秘馆(20分钟)——铁路技术与先进制造星火馆(20分钟)——“驭”风者星火馆(20分钟)。参观研学时长约3小时,可接待人数50人/次。地点:石家庄铁道大学本部。
参观研学路线B:国防交通保障星火馆(20分钟)——防震减灾星火馆(20分钟)。参观研学时长约1小时,可接待人数50人/次。地点:石家庄铁道大学龙山校区。
开放时间:2025年9-10月每周三下午14:30-17:30
高校联系人:李占华老师 (联系对接整场参观研学活动)
联系电话:18713151320(对外公开)
学校各星火馆(科普场馆、实验室、中心等)简介,每个200字左右,图文结合。
一、铁路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普及星火馆
面向中小学生、社会人士及校内人员,以铁路修建技术和火车机车发展为主线,借助实物、模型、图片、交互技术等,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火车机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铁路修建技术,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时代变迁。


二、轨道交通科技星火馆
推出高铁发展科普讲座、高铁构件实验演示等,展示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突破与工程创新成果,扩大高校科普工作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关注科普、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

接触位置和蠕滑状态可独立调控的轮轨运行试验台

动力传动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
三、国防交通保障星火馆
以龙山校区实体架桥机为核心载体,采用“沉浸式观察+互动讲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科普活动;结合校内实体设备,介绍其型号、适用场景、核心结构功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理解架桥机“钢铁结构”的设计逻辑,强化交通保障是国防安全重要支撑的认知;通过实体架桥机的“观、感、互动”让科普内容从“听”转化为“看、做、悟”。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的双重效果。

河北省交通应急保障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内景

国防交通展厅SLJ900流动式架桥机模型
四、文物探秘星火馆
采用沉浸式VR+AR技术,打造互动式文物探索体验。通过3D高精度建模,观众可360°观赏青铜器、金银器、书画等珍贵文物细节,配合AI解说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与工艺奥秘;设置虚拟修复体验,让参与者模拟文物保护工作,并通过AR技术“复活”古代制作场景。活动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突破传统展览限制,使观众在互动中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精湛技艺与深厚底蕴,有效提升文化认知度与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文物展示的趣味性与参与感。

全向位智控运动平台

沉浸式文物古迹三维可视化交互系统

彩色多材料3D打印机&烧结尼龙3D打印机
五、人工智能与电磁奥秘馆
采用 “沉浸式体验” 与 “探究式学习” 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科普活动;活动内容简介:(一)开场:“魔法”秀;第二部分:知识充电站——静电小课堂;(三) 实验工坊:静电探索之旅;使90参与者能理解“摩擦起电”、“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并能初步解释1-2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静电与静电放电试验室

电磁环境效应测试室


静电放电定位系统
六、铁路技术与先进制造星火馆
面向青少年群体,通过实地参观铁道实训基地及专题宣讲等形式,普及铁道信号系统、机车车辆技术及高铁运行原理等核心知识,活动中,学生可近距离观察轨道信号处理设备,了解列车自动控制与安全联锁机制;理解精准调度与运行的基本知识。活动融合科技实物参观与文化元素传承,激发青少年对轨道交通事业的兴趣,为培育未来铁路人才播下种子。


七、“驭”风者星火馆
旨在邀请公众、大中小学生走进风洞实验室,化身为“驭风者”,通过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实验,亲眼见证、亲手触摸“风”这股无形而强大的自然力量,揭开其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科学家如何驾驭它为重大工程保驾护航。

八、防震减灾星火馆
依托龙山校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采用“科普讲座+科普馆现场参观与沉浸式体验+校园科普宣传”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系统讲解地震成因、地震波及地震预警、抗震技术及科学防震与逃生等内容,让参观者观察展品实物、沉浸式体验砂土液化、结构减震效果、应急逃生包等,充分认识科学原理等;通过参与者“听”、“观”、“感”、“探”等,将抽象知识转化为亲身体验,强化认知,提升科学防震技能、防灾素养与应急反应和自救互救能力。


科普馆地震动展区
文章主题词:
石家庄铁道大学
高校星火馆
研学线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