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获奖者追踪 | 李子旸:代码铸就的思维基石——我的竞赛征途与人生算法

本文发布于:2025-11-04 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馆

编者按

多年来,河北省科协持续规划并实施了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五项学科竞赛等一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项目。这些赛事已不仅止步于选拔优秀人才,更逐步成为塑造未来科技领军者的重要摇篮,成为探索科创人才培养规律、反思教育本质的重要实践。

今年以来,我们启动了对五学科奥赛往届获奖选手的追踪工作,旨在将关注的视线延伸至赛场之外,以更长周期、更广维度的发展视角,回望、记录并解读这一群体的成长路径。他们的经历,既是对个体奋斗的鲜活写照,也是政策引领与时代机遇交织共构的生动见证。

人物简介:李子旸,2014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河北赛区一等奖,高中毕业于河北衡水中学,高考701分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加入华为任职至高级工程师,后加入百亿量化私募至今。

键盘敲击声如同时光的音符,带我穿越回2014年那个充满汗水与期待的赛场依稀记得2014年秋天的那个下午,当我坐在电脑前,手心微微出汗,目光紧盯着屏幕上的试题,脑海中飞速运转着各种算法思路。那是我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P)的时刻,一段铭刻在我青春记忆中的宝贵经历。尽管最终我只获得省一等奖,但这段旅程却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缘起:与信息学的初次邂逅

与信息学的缘分始于初中时看的黑客小说和家里的台式电脑。那时,我对“信息学竞赛”还知之甚少,只是被计算机创造的无限可能和黑客的神秘所吸引。五大学科竞赛中,直观上来看可以说只有信息竞赛是对高考是没有帮助的,参加信息学竞赛是一场兴趣的豪赌。

最初的学习是艰难而缓慢的。面对抽象的算法概念和复杂的代码逻辑,我常常感到一头雾水。但每当一个程序成功运行,每当一道难题被攻克,那种喜悦和成就感让我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征程:漫漫备赛路

2014年的比赛准备是一场马拉松。相比于正常高考的同学,参加信息竞赛的我每天的课程安排都会挤占三到四个小时进行算法学习和编程练习。周末更是投入到更深入的模拟训练中。并且高中三年内,从没有一个寒暑假放假超过7天,当大家享受假期时,我在研究数据结构和算法逻辑。

信息学竞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遇到瓶颈期,连续几次模拟赛成绩都不理想。最困难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条道路。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悉心指导的老师和一起奋斗的队友。老师帮我分析问题所在,指出我过于注重代码实现而忽略了思维训练。于是我开始调整学习方向,不再一味追求刷题数量,而是深入理解每一个算法背后的思想,培养解题的思维能力。我和队友们也会定期聚在一起讨论难题,分享学习心得,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让备赛之路不再孤单。

挑战:NOIP的得与失

2014年的NOIP是我面临的重大挑战。比赛前一晚,我紧张得难以入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策略。当我真正坐在赛场上,反而平静了下来。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思绪在算法世界中遨游。

NOIP的过程是紧张而激烈的。我记得有一道关于动态规划的题目,乍看之下毫无头绪。在长时间思考后,我决定暂时放下这道题,先完成其他有把握的题目。等到最后再回过来思考时,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顺利解决了这道题。这种在压力下调整策略、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是信息学竞赛教给我的重要一课。最终,我获得了省一等奖。

拿到成绩的我决定继续进行更加困难的省选,以博得进入省队参加全国赛的机会,这样的生活一直进行到2015年的春天,遗憾的是未能进入省队,这个结果让我非常失落。因为没有进入省队就意味着更高强度进行信息学训练的两个学期落下了非常多的高考课程。从此前途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转折:从竞赛到高考的破釜沉舟

竞赛结束后,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距离高考只剩不到一年时间,而我已经因为备战竞赛落下了很多文化课。其他同学已经开始了第二轮复习,而我甚至连新课都没有上完。那种压力和无助感,至今记忆犹新。

但我没有时间沉溺于失落中。信息学竞赛培养了我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其运用到了高考备战中。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将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源于竞赛路上培养的不放弃精神。每当我感到疲惫和挫折时,我会想起在信息学竞赛中克服困难的日子。

从两年的竞赛经历中我深刻的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其核心逻辑,我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高考学习中,不盲目刷题,而是先思考知识点的本质和联系。最终,我在高考中取得了701分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

延续:大学阶段的算法之旅

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我继续着我的算法之旅,参加了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竞赛被誉为“计算机界的奥林匹克”,采用团队比赛模式,三人共用一台电脑,在五小时内解决十余道编程难题。

在ACM的赛场上,我再次感受到了信息学竞赛的激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也加深了我对算法和编程的理解。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团队最终在EC-FINAL中两次获得银牌。

大学期间,我还参加了华为软件挑战赛,获得了全国第四名的成绩。这一成绩让我获得了加入华为的机会,开始了我的职业旅程。在华为的工作经历中,我继续深化着对算法的理解和应用。2024年,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决定——跳槽到量化交易行业。在这里,我将面对极致的程序算法交易挑战,这需要将算法与金融市场深度结合。信息学竞赛培养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一全新的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收获:刻入生命的逻辑与韧性

回首信息学竞赛之路,竞赛带给我的远不止一块省一等奖奖牌。它培养了我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我后续的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竞赛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和挫折。信息学竞赛也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因为对编程的共同热爱而相聚,一起度过的奋斗时光成为了我们之间最牢固的纽带。

寄语青少年: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如果你也走在信息学竞赛这条道路上,我想对你们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学竞赛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对于人生最关键的高考来说没有直观帮助,如果没有真正的兴趣作为支撑,很难坚持下来。但请记住,对计算机科学和算法设计的热爱应该是纯粹而不带功利心的。

学会正确面对挫折。竞赛路上难免会遇到失败和瓶颈,正如我当初未能进入省队一样。但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调整策略,重新出发。而正是挫折与失败给了我不服输不甘心的力量,失败与挫折比一帆风顺更重要。

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信息学竞赛不是简单的敲代码,而是需要深入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遇到难题时,不要急着动手,先思考有没有更聪明的解法。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将使你受益终身。

平衡好竞赛与文化课学习。竞赛固然重要,但文化知识是基础。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做到两者兼顾。如果因为竞赛影响了文化课学习,也不要灰心,我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方法得当,短时间内追赶是完全可能的。

珍惜团队的力量。不要独自埋头苦干,多与同学交流,参加团队训练和模拟赛。思想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火花,团队支持也能在你困难时给予力量。

信息学竞赛教会我们的不只是编程和算法,更是面对挑战不放弃、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韧劲。这些品质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能让你受益终身。时光荏苒,那段与代码共舞的青春岁月已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遇到复杂难题时,我仍会想起2014年那个在电脑前专注解题的少年,想起信息学竞赛教给我的坚持与智慧。希望你们也能在信息学竞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与方向,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毕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奖牌,而在于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种力量,将是一生永远的财富。

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

文章主题词: 学科竞赛获奖者 李子旸 代码 竞赛征途 人生算法
(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