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获奖者追踪 | 夏天:在化学平衡中领悟人生哲学

本文发布于:2025-10-31 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馆

编者按

多年来,河北省科协持续规划并实施了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五项学科竞赛等一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项目。这些赛事已不仅止步于选拔优秀人才,更逐步成为塑造未来科技领军者的重要摇篮,成为探索科创人才培养规律、反思教育本质的重要实践。

今年以来,我们启动了对五学科奥赛往届获奖选手的追踪工作,旨在将关注的视线延伸至赛场之外,以更长周期、更广维度的发展视角,回望、记录并解读这一群体的成长路径。他们的经历,既是对个体奋斗的鲜活写照,也是政策引领与时代机遇交织共构的生动见证。

人物简介:夏天,2007年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二等奖、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联赛河北赛区一等奖,河北衡水中学2008届毕业生。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现就职于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原理的震撼:从化学平衡到宇宙惯性

“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封闭系统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勒夏特列原理。它揭示了平衡封闭系统对于变化的反应情况。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它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条化学规律,它更像是一种普适的“惯性”。纵观各个学科,电磁学中的楞次定律,经典力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生物学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无一不是勒夏特列原理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人说,人类的情绪也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一个快乐的系统若被外力扰乱,它自身会努力找回快乐。

这句话改变了我对化学的认知,化学不仅仅是一门枯燥概念和方程式堆砌的科学,它一跃成为一门哲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同样底层逻辑,是微观世界呈现给人类的丰富多彩的动态影像。

思维的延展:在化学世界中天马行空

正因为这个原理,点燃了我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从多角度来审视化学,从底层原理出发,进行天马行空的联想。例如学习了等电子体,自然而然由人是碳基生物联想到是否存在硅基生物,从硅半导体联想到氮化镓;学习了伍兹反应可将卤代烃偶联,便联想到用四氯化碳与钠反应,是否可以合成金刚石以及当年大火的碳纳米管。当时衡中并没有单列竞赛班,而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自愿参加竞赛的集中学习,我自己参加竞赛主要是想可以多学习一些高中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充实知识体系,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当发现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与我也有过同样的想法时,突然就产生了时空的错觉,仿佛也置身在这些伟大学者所在的时代,在用他们的眼光看待世界。当然,竞赛打开了通向清华的大门那是后话了。

一生的馈赠:超越化学的人生哲学

竞赛学习的过程充满艰辛,当其他同学享受假期时,我们仍在上课,空荡荡的校园里只有我们几个人的身影,但支撑我们的,是那颗纯粹的求知之心。大家互相分享心得体会,为理解了一个概念而喜不自胜,也会为算对了一道真题而欢欣鼓舞。如今,虽然大家已经奔赴世界各地,但仍在依然时常联络,共同回忆着那段充满热血与智慧的故事。

如今我已不再从事化学相关的工作,但化学竞赛中所赋予我的思想财富,却至今受益。它教会我坚持不断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事相信通过点滴的积累,能够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就像勒夏特列原理所揭示的,先改变一点点,系统达到新的平衡后,再继续发力。倘若急功近利,企图一蹴而就,那必然会遭遇巨大的阻力。

寄语青少年:

农民不会每天叫嚣着要收获又大又甜的苹果,而是冬天冒着寒风细心剪枝,春天踩着泥泞辛勤灌溉,夏天顶着烈日默默除草,秋天忍着寂寞静静守护。前行的路上有无尽的坎坷,你无法预测未来,无法预知风险,无法预计到达时间,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地、坚定地向前走,不要停下。

愿你们在平衡中积蓄力量,在耕耘中静待花开。

文章主题词: 学科竞赛获奖者 追踪 夏天 化学 人生哲学
(作者:)
评论(0)